古牌坊
海州古城,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始建于梁武帝天監十一年(512年)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此立秦東門,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發的門戶,素有“淮海東來******城”的美譽。
鐘鼓樓
百子庵
雙龍井 朐陽門 海州東瀕黃海,西接徐邳,北搭齊魯,南蔽江淮,加之歷史上的“魚鹽之利”,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,著名的淮海戰役即東起海州。90年代以來,相繼修復了古牌坊、鐘鼓樓、百子庵、雙龍井、朐陽門廣場等景點或標志性建筑。城內的道路、沿街的店鋪及景觀建設,雕梁畫棟,古色古香,有著“蘇北夫子廟”之稱。
秦東門
海州古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,是江蘇省連云港市的前身。它位于錦屏山北面,距市區心僅5公里。當年建隴海鐵路時就是從這里開始的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縣,并立石闕,作為“秦東門”。在秦漢時期,海州已是能泊數十只商船的開放商埠。秦始皇五次東巡,三次途徑海州,使之成為當時唯一對海外開放的門戶。
古海州地圖
海州,秦漢時期稱朐縣,建城于梁武帝天監十一年(公元512年),東魏武定七年(公元549年)始置海州。自秦漢以來,海州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乃至周邊更廣闊區域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。 古海州城內形成以中大街為中心的格局,東西主軸為東大街(東門至鐘鼓樓)、中大街(鐘鼓樓至十字街)、西大街(十字街以西段);南北主軸為南大街(十字街至西市橋)、北大街(西市橋至北門)。 沈云霈 東起鐘鼓樓,西至十字街,全長375米的中大街,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盛極一時,也是大港夢的發端之地。如今連云港以億噸大港雄姿立于海州灣畔,海州名人沈云沛功不可沒。沈云霈出生于1854年,卒于1919年,地地道道的海州人,清光緒二十年進士,歷任翰林院庶吉士、農工商部右參議轉左參議、郵傳部右侍郎、郵傳部尚書、津浦鐵路會辦大臣、吏部右侍郎等職,時為蘇北著名的在京大官。 1916年,隴海鐵路通至徐州以東,對于這條鐵路的出海口問題,沈云霈與當時另一個實業巨子張謇發生過嚴重分歧。沈云霈主張隴海鐵路修到海州,張謇則主張把鐵路修到南通。 在沈云霈的力爭下,隴海鐵路東段修到了海州洪門,成為海州經濟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。從此,海州再也不是海邊小城,而是中國鐵路交通線上的一個新起點。民國24年,連云港建港,當時荷蘭承包商的建港辦事處曾由南京搬至謝家洋房辦公。 大港夢在海州古城發端,成就了今天江蘇沿海開發、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等四大戰略機遇在港城的疊加。
四月八會 “白虎山廟會”是港城周邊人民一年一度******的節日盛會,清代初年即已形成,俗稱“四月八會”。廟會期間,城中市民、鄉中農人從四面八方涌進會場,逛廟會、買玩具、看小戲、品小吃,盡情享受閑暇之樂。沿路棚點遍布,彩旗招展,會場熱鬧非凡。花樣翻新的商品促銷、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,令人流連忘返。這一幕幕場景已經深深地融進了海州人民的血液,定格為許多人腦海里最難忘懷的剪影。
五大宮調 海州五大宮調是明、清俗曲的重要一脈,在連云港地區流傳甚久。所謂“五大宮調”即指[軟平]、[疊落]、[鸝調]、[南調]、[波揚]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調曲牌。歷史上的海州地區(如板浦、惠澤、洛要等地)是淮鹽的重要產區,靠鹽河經淮安與運河相接,既可將淮鹽源源不斷運往揚州,又可將揚州的商品雜貨運回。明清諸多鹽商曾集居此地,他們留心于詞曲及蓄養聲伎的愛好,致使這些宮調牌子曲在海州被傳承了下來。 古老的文化淵源和特殊的地域位置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州文化,千百年來,吸引著無數騷人墨客,孕育了眾多的文化珍品。孔子曾兩次率弟子顏回、子路來海州講學論道,并登山望海;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曾三次來海州,并留下了36首詩篇;《西游記》作者吳承恩閱過大量的海州文獻,并以風光旖旎,景色獨特的“東天一角”——古海州境內的云臺山為背景寫出了聞名于世的《西游記》;大文學家李汝珍在晚年于海州寫出著名的《鏡花緣》……這些歷史遺跡能讓人們追尋到一代又一代名流的風采,可看到人杰地靈的歷史折光,感受到長期作為文化中心的古海州豐厚、淳樸的文化底蘊。
——圖文來自網絡
|